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高危儿(infants at high risk of cerebral palsy,IHRCP)是指在婴儿期出现运动障碍,同时具有脑瘫高危因素或脑部影像学异常,但尚不足以明确诊断脑性瘫痪的婴儿。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诊断的必要条件是运动障碍,可以通过婴儿的运动质量降低或神经系统检查异常来判断,运动障碍可能导致婴儿矫正月龄后的运动发育速度低于同龄儿。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诊断还需满足2个附加条件之一:
(1)异常的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存在与脑瘫相关的神经解剖学异常;
(2)具有脑瘫风险的临床病史。
IHRCP处于脑发育可塑性的最佳阶段,可以从早期干预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IHRCP的早期监测、随访管理、早期干预,对于减少或减轻向脑瘫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危因素:
1.母亲因素
孕母年龄>40岁或<16岁,孕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病、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疾病史.
2.胎儿期
孕母早期先兆流产、孕母妊高症、贫血,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发育不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离、脐带异常(脐带过短、脐带扭曲成麻花状等)、羊水量过少、羊水早破、羊水污染等疾病,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孕期感染。
3.分娩期
产时窒息、脐带绕颈,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或止痛药物史。
4.新生儿期
多胎儿、早产(小于28周)或低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极度未成熟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先天性畸形、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感染性疾病、寒冷损伤等。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异常?
1.生后情绪不稳定、易惊吓、易哭闹、易激惹或过度安静。
2.睡眠障碍(夜间睡眠时间短,易醒,易翻滚)。
3.吐奶频繁或喂养困难。
4.对声、光反应强烈或无反应。
5.喂奶时不注视人脸、眼球转动不灵活。
6.头后背、憋气。
7.四肢过度紧张(呈棒状)或过度松软。
8.下颌、手脚频繁出现抖动。
高危儿三种状态
大部分高危儿属于正常儿童范畴,但高危儿存在发生发育障碍、脑损伤或相应疾病的潜在危险,高危儿的三种状态如下:
1.出生时已经出现病损的高危儿有明确的脑损伤病史的高危儿,如窒息、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脑病、惊厥或有基础疾病的婴儿。
2.疾病征象暂未表现出来的高危儿 例如难产、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脑发育不良的婴儿等。
3.存在高危因素的健康高危儿通过医学检测没有发现病损,如孕期高危因素等,可按照正常儿童保健方法实施保健。
多数高危儿可发育为正常儿童,部分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高危儿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等特异性高危儿,以及发育指标延迟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暂时性智力发育障碍、智力发育障碍、脑瘫、孤独症、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和发育协调障碍等)。
康复治疗——早期干预
国内外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规范干预可减少高危儿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高危儿病情稳定后给予早期干预,治疗越早,疗效越好,一些脑损伤可获得完全康复,脑功能得到充分代偿。
早期物理治疗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1、体位摆放:避免不正确的姿势,促进新生儿身体对称性发育,使四肢处于中线屈曲位,促进手口综合能力发展。侧卧位睡眠的新生儿获得运动技能要早于处于仰卧位睡眠的婴儿;对于早产儿,使用长布条控制将其置于鸟巢式体位,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新生儿早期睡眠时应尽可能使用变化性体位,对整体技能系统正常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翻身:大多脑瘫患儿采用的是以骨盆带动躯干的整体旋转模式,也有一些患儿首先出现颈伸展、踝跖屈、骨盆和下肢伸展,随后才带动身体其余部分完成翻身,这种模式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成熟,翻身刺激了原始反射所致。有文献指出,对于头颈,躯干控制较差的患儿可多练习翻身。
3.头部控制是启动人体平衡发育以及随后运动发育的关键部位,早期物理治疗可明显加强头部控制能力。可用薄的楔形垫或巴氏球改善婴儿头部控制,通过调节高度使头部处于直立位以减轻对脊柱的压力。
4.躯干控制:躯干伸展是躯干控制的组成部分,坐姿矫正训练对近端关节有促进稳定性的作用,可瞬间改善躯干主动伸展能力,加强头、躯干在中线位的控制。
5、上肢功能:促进手臂与肩胛带的分离训练、增加肩胛带的自主控制,提高上肢稳定性、诱发肘关节伸直、诱发双手在中线上的活动。
6、爬行功能:爬行运动是婴幼儿获得关节稳定性尤其髋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发育性运动,早期爬行可强化上下肢肌力、促进手的发育、延伸肌肉长度等,促进下一步拉起至立位、行走等所需平衡反应的发育。爬行需要协调性较强,身体重心能够从一侧下肢转移到另一侧,同时一侧上肢抬起,相对应的一侧下肢能够向前移动。
7、行走功能: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应强调促进躯干、头的稳定性及平衡能力,这是启动幼儿站立和行走功能的重要技能。
8、呼吸功能:新生儿无论俯卧位还是直立坐位,呼吸功能均可以得到改善。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应包括躯干对称性运动,以获得健康肺功能,降低引力效应,进一步预防躯干塌陷以及脊柱侧凸患儿出现的气体交换降低等。
9、言语功能:加强说话频率、说话声音以及通过发声交流主要基于无阻塞的气道,特制的坐姿矫正系统能确保躯干和头的控制,以促进儿童视觉性探索和对环境的操作,同时可加强口咽部肌肉的控制,从而以使幼儿能够发出更加自然、顺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