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医院,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医生、护士,其实,医院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康复医师。在临沂市康复医院的康复医学一科,有这样一位医生,他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为不少患者点亮了重生的希望之灯。他就是该科室的主任潘耀功。
医路传承,从临床医生到康复医学的领路人
潘耀功的从医之路,始于对父亲那份深深的敬仰与模仿。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用医术和爱心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从小,潘耀功就跟随在父亲身边,看着他为村民们治病救人,那份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我希望能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份初心,驱使着潘耀功踏上了医学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2014年,潘耀功来到了临沂市康复医院,从此与康复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10年。
由一名内科医师成为一名康复科医师,接受这一转变,对于潘耀功来说,一开始并不容易。直到后来,他深切地意识到,康复对于多数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要性。
“比如说,一个骨折病人手术之后,骨头位置是矫正了,但是长时间制动导致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病人的运动功能没能恢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真的很惋惜。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后面的康复和前面的手术治疗同样重要。”事实上,他的想法是对的,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潘耀功发现,对于那些做完手术的患者而言,坚持康复治疗与否的差异,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随着对康复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他发现康复并不局限于功能康复这单一的领域,还涉及慢病管理、亚健康管理等,是一门聚合了神经学、老年病学、儿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学科。
在他的带领下,康复一科不仅在治疗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更在患者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上实现了双丰收。特别是在血友病骨关节康复领域,临沂市康复医院已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潘耀功的名字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熟知。
术后12天返岗,医者仁心的光辉典范
2023年的夏天,对于潘耀功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季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警报——颈椎间盘突出,剧烈的疼痛和麻木感让他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仅仅12天,潘耀功就戴着颈托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每天,他依然坚持查房,仔细检查每一位病人的恢复情况,耐心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由于头低不下来,他就弯腰“鞠躬”来工作。潘耀功说:“病人多,科室工作量大,我实在没法安心躺在家里休病假。”
那时正值酷暑,潘耀功戴的颈托密不透风,查房完成后,颈托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衣襟,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在他的心中,患者的康复比什么都重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医护人员也深受感染,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充满希望的康复环境。
“潘主任总是以身作则,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科室的年轻医生感慨地说,“看到他带病坚持工作,我们更加明白了作为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在潘耀功的精心治疗下,许多患者都取得了显著的康复效果。
瞄准康复,做照亮希望之路的守护者
在康复大厅里,潘耀功经常亲自为患者做康复指导。他耐心地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肢体活动、如何调整呼吸节奏……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他的话语温和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患者的心灵,给予他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康复起来。”这是潘耀功最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患者重新找回了希望和方向。
其中,有一位50岁左右的脑出血患者,初来医院时,一侧肢体完全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在潘耀功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个月的康复治疗,患者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行走能力。那一刻,患者和家属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潘耀功只是淡淡一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康复医师”这四个字包含的不只是对这份职业的认同与归属,还有其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深深藏在每一个“康复医师”的心中。
尽管艰难,前路虽漫,他依旧愿意坚守。
潘耀功满怀信心地说,“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我将继续追求我热爱的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潜心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康复服务。以饱满的热情和振奋的精神关心、支持医院的改革与发展。以推动医疗康复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回报社会。”
(来源:齐鲁晚报)